- 巧用“加減乘除法”助力生態低碳農業強區建設
- 2023年02月13日 來源:農民日報
提要: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和京郊農業大區,平谷區如何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走出一條既符合實際又富有特色的生態低碳農業發展之路?近日,記者專訪了北京市平谷區副區長李子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建設農業強國要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要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賡續農耕文明”。作為首都生態涵養區和京郊農業大區,平谷區如何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走出一條既符合實際又富有特色的生態低碳農業發展之路?近日,記者專訪了北京市平谷區副區長李子騰。
“總書記關于生態低碳農業的重要論述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闡釋相呼應,是中國式現代化在農業領域的進一步具體和深化?!崩钭域v表示,“生態低碳農業”的提出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全面升級,也將為平谷區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李子騰認為,優越的生態資源稟賦為平谷區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據介紹,平谷“山水田林湖”要素齊備,生態良好,資源豐富,野生動植物資源600余種,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7.3%,位居全市前列,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8671億立方米,8個河湖獲評“北京市優美河湖”,生態底色愈發亮麗。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后,平谷區再次摘取國字號“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這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最高榮譽。
“為有力踐行‘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平谷區堅持‘生態立區’,聚焦綠色發展關鍵領域與薄弱環節,巧用‘加減乘除法’,厚植農業綠色底色,助力生態低碳農業強區建設?!崩钭域v表示。
在模式探索上做“加法”。依托“生態橋”治理工程,把果樹枝條廢棄物、養殖廢棄物等農業廢棄物統一收集、統一處理,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制作高品質有機肥,制定“1噸樹枝兌換1噸有機肥”的政策保障。截至目前,全區已處理果樹枝條30余萬噸,生產高標準有機肥20余萬噸,系統解決了困擾農村多年的環境治理、土壤改良等重點難點問題,最終實現“治環境、保生態”的發展目標。2022年,平谷區政府與中國環保集團合作組建中節能生態橋(北京)環保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國企優勢,有效落實雙碳理念,探索碳匯交易,助力平谷區低碳農業發展。
在農業投入上做“減法”。為保障食品安全,平谷區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通過技術培訓、現場觀摩會等形式,提高種植戶綠色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建成市級全程綠色防控基地8家,示范推廣生物農藥、防蟲網、黃藍板等綠色防控技術20余項,其中,2家基地獲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布的首批100家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基地。開展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處置,建立地膜回收網點40個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79個。積極推廣應用可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健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點4個,累計示范面積1000余畝次。全面推動平谷農業綠色轉型,讓農民種出來的農產品品質更高、更安全。
在生態效益上做“乘法”。一方面,打造綠色生態品牌。平谷區成功培育16個市級“優農品牌”,2022年平谷區16家主體獲得有機農產品轉換證書和有機認證證書,新增認證產量3907.955噸,市相關部門對區5家申報市級生態農場進行復審,得到較高評價,平谷區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成功舉辦第四屆中國(北京)休閑大會,全域推出38個咖啡休閑驛站,30余家露營地成為“北京最受歡迎的露營地”,梨樹溝休閑小鎮、大華山嘻谷拾光等成為流量爆款,累計發展鄉村民宿240戶,推出春季賞花、冬季滑雪等精品旅游路線25條,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4個,依托平谷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讓老百姓吃上了低碳、綠色、環保、節能的“生態飯”。
在資源使用上做“除法”。一方面,發展節水型農業。積極制定農業節水灌溉工作方案。目前,全區現有各類節水設施76385畝,2022年平谷區通過推廣土壤深松作業、秸稈粉碎覆蓋還田、少免耕播種、推廣玉米良種、水肥一體化技術等農藝節水方式共計節水18.4萬畝。通過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節水、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各類工程項目共計節水8萬畝,有效推動農業節水,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另一方面,推動節能農業發展。依托農業中關村建設,平谷區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2019年,平谷區在全市率先開展設施農業三年提升計劃,進一步提升設施裝備水平,提高現有老舊溫室、大棚的生產能力,有效降低能耗,平谷區日光溫室數量占種植業設施的85%。2022年,平谷區高端設施農業實現新突破,總投資1.1億元、占地1093畝的“三個零”有機蔬菜種植園全面開工。目前,平谷區政府正與中國機械工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對接,共同打造平谷極低碳設施農業項目,大力發展高標準、高質量、低能耗、多功能型蔬菜生產設施。
李子騰表示,下一步,平谷區將繼續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成果,不斷探索農業減排固碳工作路徑,開展GEP核算,探索建設碳智匯管理與服務平臺,開展“零碳村”“零碳園區”等試點,以首善標準擘畫“高大尚”平谷生態低碳農業藍圖,助力平谷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